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兼理工學院院長
原住民生態研究室主持人
TEL:(089)318855轉6000;專線:356009
FAX:(089)333019
E-MAIL:jesse@nttu.edu.tw
來自嘉南平原的農村
本人於1962年出生與生長於北勢仔,嘉義縣大林鎮街的邊遠農村。在嘉義地區完成中小學後,進入台中市中興大學森林系林產工業組就讀,並以登山為主要社團 活動,擔任社長一年。大四時,發起成立自然生態保育社,而改以生態保育為職志。畢業後,先後在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動物學研究所取得碩、博士學位。
開創民族生態學研究
本人於1994年8月獲聘為本校(台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副教授並兼環境教育中心主任後,在教學之餘,開始將台東的生態保育當作是研究、教學、社會服務 之責任範圍,成立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並擔任理事長,每週辦理東台灣永續發展論壇;並將原住民與大自然的關係列為重點,而開拓台灣民族生態學之研究,並以 東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為主要著作,於2000年8月升等為正教授。本人自知在人文社會的學術歷練不足,乃於2001年訪問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 半年多,修習人類學、環境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等課程。
推動終身學習與公民社會運動
有感於原住民文化流失問題之嚴重性、台灣公民社會的亟待養成及終身學習之世界潮流,乃追隨社區大學之先進,於2001年10月推動成立台東縣南島社區大 學,並擔任總幹事至今。數理教育系於2000年8月分為數學系與自然科學教育系,2007年2月,本人從自然科學教育系改聘為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更以民 族生態學(Ethnoecology)為研究、教學、社會服務之主軸,指導研究生從事相關之研究,結合南島社區大學,爭取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補助成立南島採 集館的經濟型多元就業計畫,加以推廣應用。
參與立法工作
二十多年來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讓我覺得一個社會理想的實踐,除了個人努力外,也需要社會大環境與地方或學門微環境的搭配。民族生態學從片段知識拼圖到理 論建構,從文化搶救、傳承到應用推廣,一直是滾動式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們仍體認到生態文化是台灣原住民部落文化的主軸與特色,卻面臨無以記錄保存及傳 承發揚的危機。本人擔任教育部終身學習委員,倡議終身學習公民權,提出終身學習法修法修法草案,由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阿美族的林正二召集委員領銜提案, 根據聯合國2007年9月通過的原住民權利宣言,特別將原住民與弱勢者區分,而有專屬條文,強調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按照此一版本,原住民生態文化與其他知 識體系及技術、藝術、信仰等得以透過部落學院,大規模地在各個部落進行搶救與傳承。
本人因經營南島採集館經驗,於2006年3月獲聘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基本法工作小組經濟組的召集人,經過多次會議後,提出原住民部落經濟發展 法草案,目前正由廖國棟立法委員提案送審。此一法案,是要政府成立原住民部落產業發展基金,協助部落利用其人文與自然資源來發展在地產業。
部落重建,從根發芽
多年的參與生態保育、研究民族生態學、推動部落地圖、主持社區大學後,本人越發認為原住民的部落社會是人類邁向人性社會的典範。原住民部落社會經過千百年 的醞釀,包括人與人的人際關係,人與大自然萬物的環境倫理,都已達到永續和諧的地步,足以作為功利競逐社會的榜樣;尤其在此全球面臨暖化等環境危機的時 刻,原住民的生態文化更是值得提倡。有鑑於此,本人發起部落重建運動,在主流社會認為原住民應被融合並追逐所謂「現代化」時,在關懷研究黑猩猩的學者珍古 德博士(Dr.Jane Goodall)的見證下,發起部落重建、從根發芽的運動,並於11月24日成立台東地區的根與芽小組。
產學合作、地方永續發展
大學一方面扮演研究而先知的角色,一方面更負起引導教育的責任,而研究與教學則應植基於對社會的關懷,因此大學教育不只關係學生的個人成長,對社區、地 方、國家、世界是否能朝向普世價值的正向發展均至為重要。台東大學是台東地區唯一的大學,在台東的大學教師編制不到花蓮地區的四分之一,如果台東大學教師 的研究與教學不走出大學或是跳過台東而不直接與地方相關的話,這對台東地方發展是不利的。有鑑於此,本人向院務會議提案成立理工學院院務發展會議,一至二 個月內邀請本院所有教師及校內外主管及學者專家參與論述。院務發展會議已通過「產學合作中心」的設置,以作為教授們專長與地方發展連結的主要橋樑與推動力 量,促進本學院學術與教學資源能貢獻於產業等社會各界,同時引進產業等社會各界資源支持本學院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