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TVBS環境報告 走入森林體檢造林

TVBS環境報告 走入森林體檢造林
記者:陳心怡 攝影:柯勝雄 報導

因應氣候暖化現象,節能減碳成為全球最關心的議題之一,而種樹一向被認為是減低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法,儘管種樹有益減碳,但有環保團體以及學者卻發現,政府的經濟造林政策有砍伐大樹種小樹的疑慮,到底實際狀況為何?TVBS資深記者陳心怡、柯勝雄的深入報導。

台東大學教授劉炯錫:「我們國家的政策還在拚經濟,變成如果沒有因為八八水災,而反省夠深的話,那我們未來的災難,很可能不是只有在南部。」

台灣環保聯盟台東分會執委楊宗瑋:「從最上游林務局的環境,他們還是在推動,一直在推動單一造林的觀念,那生態造林在我們這30年來,好像還沒有看過。」

颱風季過後,被擾動的大地,一切看似回歸平靜,但其實山林並沒有真正休養生息,車子沿著花蓮瑞穗林道,崎嶇顛簸的砂石地前進,要開到山上,得先經過這個河床。

帶我們上山的學者告訴我們,通往山上的這段路,連個臨時便道都沒有,是因為只要一淹水,便道就會被沖毀,相關單位都沒有打算建造永久道路,可見一下大雨,這裡的情況就很惡劣,但林務單位竟然還要在這座山上,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山林破壞運動。

中興大學生態系副教授楊國禎:「這一根小樹嘛,砍下來的。」記者:「新砍的?」

楊國禎:「這是新砍的,來,我們來看一下,這個也是,這是小葉桑嘛,小葉桑也是砍下來的,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棵也是喔,這一棵這麼大棵的,也被砍下來了。

為什麼這邊會被砍下來?因為它長大以後,就把剛我們講,他種的這個叫『清楓』,這種植物擋住了,也就是說,只有我種的樹,它才是目標,它可以活,自然長出來的不能活,也就是說,我們造林是有目標性的,這個目標性是符合我們的需求,不是符合自然界的需求。」

身為長期觀察台灣森林生態的學者,中興大學生態系副教授楊國禎看到滿山都是被除草斷木的痕跡,激動不已。他認為政府現在做的造林政策,目的只是為了要創造一個「人覺得漂亮的景觀」。

楊國禎:「這個是羽狀複葉,羽毛狀的葉子,那這個,這個叫做什麼?這個叫做『楓香』。」

他說這些新種的經濟作物,有的是用來觀賞,有的是可以拿來使用,但一種一砍之間,想到的都是人類的用途,完全沒考慮,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

TVBS記者陳心怡:「我們沿著瑞穗林道一路往上,現在來到大概是海拔1400公尺左右,不過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很奇怪的是,這邊的原生樹木像這樣,只有零星的12棵,而我腳底下踩的這些枯枝殘葉,它們並不是天然災害,像是颱風所造成的,我們走近一看,像這裡,有許多像這樣很圓整、平整的圓切面,它們其實都是被人工砍伐的。」

全部砍成「齊頭式的平等」,但大自然豈是部隊,能完全聽從人類口令,使命必達,等到哪天,你需要它保護,最後可能就是呼天喊地,也相應不理。

楊國禎:「這樣的小苗、小樹讓它要長到那麼大,像後面那樣的大樹,至少也要十幾二十年,三、四十年了,這個過程中,我們就期望說,不要有像八八水災(雨量)那麼大的部份,還有說這個一個崩塌的可能,如果你有一個土石崩塌下去以後,它會有骨牌效應,越來越往下,像一個撕裂,會越來越嚴重。」

森林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涵養水源,下面平地農田作物,居民身家性命財產,都是靠山林保護,現在山頂採礦、山腰砍伐開發,山腳下的人,卻不知道上頭的面貌,已經被改變。

繼續往更高海拔前進,眼前的景象,更說明了學者與環保團體的擔憂。這一大片柳杉林,其實也是砍伐後再種的次生林,中間很明顯有光禿禿的一塊,看來十分突兀;而新種的小樹埋藏在柳杉中,搶不到陽光照射,也很難長大。

楊國禎:「以前就認為,柳杉是一個好的木材,我就來種柳杉,後來柳杉長大以後,現在說柳杉不是一個好的木材,不符合我們的需求,我們就把它砍掉,就要種其他的樹,但是這些樹,目前我們認為是好的樹,你能夠保證30年後,會是一個好的樹嗎?而且我們種的,像我們剛剛看到的,種單一個樹種,整片地種,像這樣,但是我們台灣山林,根本就不是這樣子的,我們真的沒有事做,要來這樣子嗎?」

真的沒事得這麼「整」山林嗎?正當這樣的疑問出現時,看到花蓮林管處在這裡立的牌,上面寫著:砍伐的目的,是為了留存優良林木,質與量的生長,增加碳吸存,減緩地球溫室效應。

但砍了大樹再種小樹,怎麼降低碳排放量?對於學者及環保團體的的質疑,主管單位也有他們的說法。

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副處長陳天寶:「我們農委會林務局的政策,在現場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台灣因為山陡,林地比較陡峭,所以林地必須要造林,然後才能夠水源涵養。」

楊國禎:「以前大自然很有涵養能力,它很有涵養,它可以接收這些人類對它的破壞,但是現在已經不行了,環境已經不一樣了,我們人也已經把它破壞得差不多了,實在是沒有辦法再承受得了我們很多運作的方式。」

陳天寶:「那個經濟林區喔,而且那個範圍也有一定的限度,那個不可能造成說會土石流啦,或者山崩這一類的狀況,不會。」

全民大概都很希望,有人可以這麼豪邁拍胸脯保證,災害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大自然的善變、全球暖化現象的出現,瞬間雨量集中的非常態改變,都再再挑戰,人類自己畫出的紅線。

地震、風災、水災,直到莫拉克颱風的驚天暴雨,才壓著我們正視,赤裸裸卻不願面對的真相。

面對毫無預警的天災,台灣需要有更完整、更有作為的國土復育政策。

劉炯錫:「我覺得我們國家根本還沒有準備好面對,我們眼睛跟耳朵、鼻子,就是感官還很弱,頭腦不清是一回事,連感官都很弱,例如說我們災害之後,到現在我們全台灣,我們那個航空照片拍得如何,是不是很快地讓研究者可以拿到,拍一次我們就很清楚,可以計算出多少的土石崩塌嘛。」

一次颱風肆虐,大規模改變地貌,台東太麻里溪下游河床,從原本的12百公尺,變成1公里寬,莫拉克颱風災變至今,台東幾處河床,仍然看到殘存的痕跡。

人類一直想侵占河床地,改為農地,與河爭地,但跟大自然借的,始終要還給大自然。

跟著環保志工的腳步,追本溯源,因為源頭終究還是出在山上。志工:「這崩得很厲害啊。」

TVBS記者陳心怡:「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台東縣大武鄉的愛國埔部落,而現在我所爬的這些非常鬆軟的土石,就是在這次八八水災所造成的大規模坍塌,總面積可以看到,大概有2公頃左右,而經過這樣的距離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埋在土堆下面的,都是厚厚粗粗的樹枝和樹幹,而居民也非常擔心,在這些土堆還沒有被處理的情況下,一次的大雨,可能又會在村莊再造成災禍;而這次的八八水災,也再度讓國人引起對水土保持重要性的重視。」

被掀開頭皮的山頭,儘管看來一片荒涼,但幾個月下來,已經看得到新芽。

楊宗瑋:「它應該是台灣崩塌地之後的第一波向陽樹種,大概,因為這塊崩塌地,鄉公所已經請挖土機整過地,所以他大概用1個多月的時間,就可以長到一個種子就可以發芽長到20幾公分,這是台灣最原始的生命力,台灣潮濕多雨、氣候炎熱適合,其實對自然的崩坍地,自然復育的力量,都非常快速而且有效。」

大自然有自己梳理創傷、復育重生的能力,但人類卻只一味地想要控制,光以造林政策來說,1996年賀伯風災後,政府推出了全民造林政策,以每公頃53萬元的獎勵金,鼓勵林農造林,總估算,當時面積超過3萬公頃,補助只有20年,之後林農為了更有效益的使用,再度砍伐,這波造林到2004年,游錫堃在當行政院長時,才停止為了消化預算,而進行的砍大樹種小樹造林政策。

如今,造林政策又恢復,並且加碼每公頃2060萬,但這林務局口中的造林、輪伐,在學者眼中,只是無端擾動土地。

劉炯錫:「我們有呼籲他,你造林是不利保育的,到目前為止,這個話他們還是沒有完全聽進去嘛!你如果是站在保育的立場,你要種經濟林,你應該提出一個說帖說,我這個經濟林,可以創造多少的產值,如果說你(林務局)今天站在經濟本位,你應該在經濟部下。」

杉林溪森林遊樂園副總經理劉瑞都:「我們台灣應該可以學習一下,日本他們的一個做法,他們是鼓勵所有林農,去種植這些樹木,但是呢,至於種樹的話,他希望把這些樹培養長大,然後以材積來計算,每年來計算材積,然後依他材積的大小,然後就是給他林農補助,這樣子的話,他樹越大的時候,他補助的越多,他就願意來做。」

林地的破壞,尤其是原始森林的破壞,現在被認為是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兇之一,獎勵造林政策是保護生態,還是破壞生態,現在呈現兩方拉鋸戰,但這攸關的可是台灣人民,接下來是否能夠抵擋每個無情天災,最嚴重也最根本的命脈。